亚洲足球联合会(AFC)最新公布的本年度技术积分排名显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CSL)的积分已被泰国足球超级联赛(Thai League 1)反超,从而在东亚区排名中下滑至第四位,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中超在亚洲俱乐部赛事中的席位分配将面临调整,更折射出中国足球近年来在洲际竞争中的整体疲软,这一排名是基于过去四个赛季的俱乐部洲际战绩计算得出,直接关系到各联赛的亚冠参赛名额分配,此次下滑,标志着中超自2010年代后期以来的巅峰时期已逐渐褪色,熊猫体育亚洲足球格局正悄然重塑。
要理解这一变化,首先需了解AFC技术积分系统,该体系通过评估各会员协会的俱乐部在亚冠联赛及亚足联杯等洲际赛事中的表现,计算出一个综合分数,以此分配未来的亚冠参赛名额,积分计算周期为过去四年,每年根据俱乐部战绩动态更新,排名越高,该联赛获得的亚冠正赛及附加赛席位越多,反之则可能被削减。
在2010年代中期至末期,中超曾凭借广州恒大、上海上港等俱乐部的强势表现,一度登顶东亚区积分榜,甚至与沙特、阿联酋等西亚强联赛分庭抗礼,近年来,由于俱乐部投资收缩、外援政策调整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下滑,2022年和2023年,中超俱乐部均以青年军或替补阵容出战亚冠,战绩惨淡,直接导致积分大幅流失,泰超、越南联赛等东南亚联赛则通过持续投入和战略规划,逐步提升洲际战绩,最终实现了本次反超。
泰超联赛的本次反超并非偶然,近年来,泰国足球通过青训体系改革、外援政策优化以及俱乐部商业化运营,逐步提升了联赛整体水平,在洲际赛场上,泰超俱乐部如武里南联、巴吞联等屡次创造佳绩,2022年亚冠联赛中,巴吞联小组出线并打入淘汰赛,武里南联则在2023赛季多次击败中日韩球队,这些战绩为泰超积累了宝贵的积分,反观中超,近两个赛季中,俱乐部因财务困难和赛程冲突,均未派出主力阵容参赛,多次小组赛即遭淘汰,甚至出现大比分失利,这种战略放弃直接导致积分流失,最终被泰超以微弱优势超越。
截至最新排名,东亚区前三位分别为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和香港超级联赛(因部分俱乐部在亚足联杯表现突出),泰超升至第三,中超则跌至第四,这意味着在2025-26赛季的亚冠改制后,中超的亚冠席位可能从目前的“3+1”(3个正赛席位+1个附加赛席位)缩减为“2+2”,从而进一步削弱中国俱乐部参与亚洲顶级赛事的机会。
中超积分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财务危机是主要诱因,自2020年以来,多家俱乐部出现欠薪、解散等问题,导致阵容稳定性下降,外援流失严重,以往依赖大牌外援提升战绩的模式难以为继,本土球员尚未能挑起大梁,赛程与亚冠冲突,中超赛程密集,且与亚冠比赛日重叠,俱乐部往往优先保障国内联赛,从而牺牲洲际赛事,青训体系薄弱也是深层原因,与日本、泰国等联赛相比,中超的青训产出率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洲际赛场上的本土球员表现乏善可陈。
更重要的是,足球管理体系的波动加剧了困境,近年来,中国足球经历了协会改革、政策调整等多重变化,但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短期行为如U23政策、限薪令等虽旨在促进健康发展,却也带来了阵容磨合不足、竞争力下降等副作用。
此次排名下滑将对中超产生深远影响,最直接的是亚冠席位减少,这意味着俱乐部收入来源进一步收缩(亚冠参赛奖金和转播分成降低),同时曝光度下降,不利于吸引投资和赞助,这还可能影响国家队建设,洲际赛事是球员积累经验的重要平台,席位减少将限制本土球员的国际比赛机会,进而拖累国家队水平。
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中超需从根本上调整发展策略:其一,重建财务健康体系,鼓励俱乐部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烧钱;其二,优化赛程安排,确保洲际赛事得到重视;其三,加强青训投入,学习日本J联赛的“百年计划”或泰超的青训模式,提升本土球员质量,足球管理机构需制定长期规划,避免政策频繁变动,为联赛提供稳定环境。
中超技术积分被泰超反超,是一个警示信号,标志着中国足球在亚洲的竞争力正面临严峻挑战,但这也是一个反思与改革的契机,唯有从青训、财务、管理等多维度入手,重建联赛的健康生态,中超才能重拾亚洲一流联赛的地位,亚洲足球格局瞬息万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足球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行动与决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