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十岁的李悦宁戴好面罩,握紧手中的花剑,向前迈出一步,与对手互相致敬,她的眼神专注,步伐轻盈——这是她自疫情训练中断后,六个月来第一次重返剑道。
“孩子们回来了熊猫体育,他们眼中的兴奋是藏不住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站在场边,微笑着注视训练场上一片蓬勃的景象,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推广的重要参与者和资深教练,她最近的主要工作焦点十分明确:帮助年轻击剑爱好者们重新适应线下训练,找回击剑运动的乐趣与自信。
2023年以来,随着线下体育训练的全面恢复,许多孩子面临着重新适应实体训练的挑战,击剑作为一项注重技巧、体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型运动,对长时间缺乏系统训练的青少年而言尤其不易。
“一些孩子回来后明显体力下降,技术生疏,甚至对实战有些畏惧,”王钰坦言,“但这不只是挑战,也是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广击剑运动的机会。”
王钰指出,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们平稳过渡:调整训练强度,增加游戏化元素,组织小型交流赛,强化心理建设,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击剑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关注输赢和成绩。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培养价值远远超出一项体育技能那么简单。
“击剑被称为‘智者的运动’,它培养的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韧性。”王钰解释说,“当孩子站在剑道上,他们需要独立判断、快速反应、承担后果——这些品质将受益终身。”
她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位平时在学校较为内向的学员,通过击剑训练逐渐变得自信开朗。“击剑给了他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帮助他建立了面对挑战的勇气,这种转变比赢得任何奖牌都更有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李京指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独特作用,它需要参与者同时调动身体和大脑,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做出决策,这种训练对青少年全面发展非常有益。”
为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孩子们失去兴趣,北京市击剑协会专门为不同年龄阶段和水平的孩子设计了差异化方案。
“对于刚回来的孩子,我们降低了技术要求,增加了更多游戏和趣味练习,”王钰介绍道,“比如通过‘击剑接力赛’、‘反应挑战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恢复体能和技术。”
协会还特别重视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定期组织内部交流赛,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机会;设立进步奖,鼓励不同水平的孩子;推行“老带新”制度,让有经验的年轻选手指导 newcomers。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技术提高了,还结交了新朋友,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尊重。”王钰说。
在王钰看来,家长的支持方式对孩子能否持续享受击剑乐趣至关重要。
“有些家长过于关注比赛结果,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击剑教育的长期价值,鼓励他们更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快乐体验。”
协会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和座谈会,分享科学训练理念,帮助家长成为孩子体育道路上的支持者而非压力源。
一位家长表示:“通过协会的指导,我学会了不再每场比赛后直接分析技术问题,而是先问孩子‘今天玩得开心吗’,这种改变让我的孩子更享受击剑了。”
为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北京市击剑协会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击剑进校园”项目,与多所学校合作引入击剑课程和社团活动。
“我们设计了适合校园的安全器械和简化课程,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传统而又现代的运动。”王钰介绍说,北京市已有3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课程,培养了近万名青少年击剑爱好者。
协会还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训练效果,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帮助学员理解自己的动作;使用穿戴设备监测运动数据;开发击剑训练APP提供个性化指导...
“科技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评估训练效果,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击剑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抗。”王钰强调。
谈到击剑运动在北京的发展前景,王钰表示乐观而务实:“我们希望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击剑培养体系,让击剑成为更多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部分。”
协会计划进一步扩大击剑运动的覆盖面,特别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击剑推广;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搭建更多比赛和交流平台,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重要的是,”王钰强调,“我们要始终记住,体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培养,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堆冠军,而是通过击剑运动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健康、自信、坚韧、懂得尊重他人。”
训练馆里,李悦宁结束了当天的训练,虽然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跑向场边的母亲,兴奋地描述着今天学会的新技巧。
看到这样的场景,王钰欣慰地表示:“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当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时,我们知道,击剑运动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评论